–懂80%叫常識,真正的專業在20%
這是兩年前在網路上流傳的一則故事:有一位工程師在一家公司工作30年,退休了。他對該公司的機器及產品瞭如指掌。幾年後,該公司的一套機器故障,全公司的人都沒法找出問題來。絕望中,他們只好把退休的工程師找回來。這位工程師看了一個小時後,從上衣口袋拿出一枝粉筆,用粉筆在一個零件上畫了一個大叉叉指出︰“這就是你們的問題。”
公司把零件換了,機器操作正常。但是不久,公司收到一張1萬元的帳單,是這位退休工程師的收費。公司老板火大了,認為一個小時不值這麼多錢,就要求送一張明細表。這位退休工程師的回函是︰“粉筆,1元;知道在哪裡畫叉叉,9千999元。”
就在工程師畫下叉叉的同時,他腦中30年的工作經驗正以電影濃縮快轉速度進行,頓刻間他閃過4個與該問題相連的可能解決方案、綜合了同樣問題場景卻失敗27次的經驗值、和153次獨立思索突破問題瓶頸的深層反省。
決定工程師拿到9千999元的那一筆,究竟是什麼?一位管理人說,在一個行業里,你懂80%叫做“常識”。而不是“知識”,因為大家都懂80%。而且只要花20%的時間就能學會這80%。其實,真正的專業在最後的20%,那才是真正的“知識”。他談到多年的用人經驗,剛入行的年輕人,就可能前兩年所學到的都只是該行業的常識︰“他學習一下,就說‘喔,我學會了!’實際上他學的非常淺薄。只是像煙花一樣,‘砰’的一聲好像看起來不錯,但事實上不會產生效益!”
當一個人擁有“決勝20%”的知識與能力後,手上握有的粉筆,就不只1元,而能附加上9千999元的價值。不過,從“常識階級”進入“知識階級”,必須經歷一段漫長的浸泡與思考。然後,腦袋會產生許多促使事件成功的直覺。
20%的知識並不能取得,熱情、專注、堅持,重要的是不斷想要前進的心態。
28分鐘練習
–大前研一在電車上思考問題解決方案,3年成為全球客戶最多的管理顧問
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是個絕佳的例子。他本來是一位從事核子反應爐設計工作9年的工程師,當他進入剛成立的麥肯錫東京事務所,若沒有將企業用語轉為熟知的核子學用語,腦子就無法思考;而連“break-even analysis”是損益平衡分析都不懂的他,還被頂頭上司罵出“你真是公牛乳頭”的話(編按︰公牛的乳頭無法哺乳,意指一無是處)。於是,在找尋學習材料的過程,他發現公司圖書館有一大批麥肯錫客戶資料的個案微卷,白天他負責翻譯、答覆海外有關日本的市場調查,晚上就投入研究微卷,每天夜里搭10點48分的電車回家,假日也不間斷。
此外,他也嘗試在短時間進行問題分析與提出對策大綱。好比說,把搭車看到第一眼的廣告做為當天練習題目,利用28分鐘的車程,思考問題解決方案。像是看到一則番茄醬廣告,大前研一將問題設定為“如何擴大某一品牌的番茄醬市場”,在抵達公司前,他就思考“這樣的廣告看板是否能增加銷路”以及“番茄醬和番茄汁的不同”等問題。久之,一天就不再限於一個題目。經過長達一年的電車訓練,只要他的客戶一提出問題與要求,大前研一都能立即在腦中形成解決圖案。
一年後,他整理筆記並出版《企業參謀》一書,接下來的一年,大前研一至少演講數百場,使得原本幾乎無案可做的日本麥肯錫業務量激增,他自己也在進入公司第三年成為全球擁有最多客戶、最忙碌的管理顧問,甫30歲的他與“新力”的盛田紹夫、“富士”的小林陽太郎等多位日本重量級企業經營者,一起列席國際會議,介紹日本式企業經營模式,顧問費高達每日150萬日圓(約合馬幣47萬)。
有理想的髮型師
–每隔一段時間就出過充電,客戶寧願等上7個月,也不愿找別人
台北的高價髮廊—斐瑟的首席髮型師林錦惠,因為擁有專注的特質,讓她在全台灣數萬名髮型師當中顯得突出。
走進髮廊,個子迷你的林錦惠正與其中一個顧客溝通造型。然而,在一旁乖乖等候她的客人多達6人,讓林錦惠剪一次頭髮要250馬幣,這是一般髮型師的四倍,全台北價錢在這之上的,不超過20人。她的客人包括藝人張小燕、張清芳、庹宗康……等不計其數。一位電視台主播觀察,林錦惠的職業在社會上的地位或許不高,但她的收入不見得少於中小企業的總經理。
認真,不斷進修,是林錦惠保持“決勝20”的祕訣。她永遠不滿足當U所擁有的技術。33歲的她每隔一段時間就自費跑到歐洲、美國上課進修,最長的一次還花了一年時間待在紐約與倫敦,以至於存款所剩無幾。課程和美髮並無相關,而是去上塑膠、石頭材質為主的雕塑課程。與髮型設計唯一相同的,是透過手的感覺,在硬和軟之間找到轉折點,臨場造一個型,並從中找出主題。她說︰“原本的生活太安逸,若要產生髮的新意,就要來自心理上的突破,所以我去看別人的生活、民情、態度,為什麼他們早上洗澡,為什麼他們的院子一定有燈?”她時常停下腳步,思考,沈澱,進步。
林錦惠順著自己的邏輯,將頭髮的元素拆、合、解構、建構,現在的她,連在餐廳看到香菇般的燈飾、樹上的葉子、光、水波、等著被切割的木頭,都能連結到頭髮裁剪時的創作。
經驗快速貶值
–今天的知識將成為明天的常識,知識怠惰者絕對無法生存
20%的知識並不難取得,熱情、專注、堅持,重要的是不斷想要前進的心態。管理大師彼得。杜拉克說︰“一個人每2年要更新專業知識,每4年要重新建立自己得基礎能力。”
一些老鳥的問題則在於不深思究竟自己學的是什麼,最後,成為裁員風波下的被淘汰的高危險群。多數人永遠無法掌握專業的精髓,即使經過很長時間,能力依舊停在初學者的層級。此時只要來一位新人,稍加訓練,就可以輕易地將前面的人取代掉。
ING安泰執行長潘燊昌在他的《聽老板的,就錯了》書中提到︰“年輕人不該擔心績效,而要擔心我今天做的事是不是跟昨天一樣。若工作10年只有一天經驗,還有什麼前途可言;而倚老賣老者最可憐,因為他們只有年齡‘高人一等’。”
大前研一在《工作雞湯》里把日本職員35到50歲稱為“魔力的15年”。以一般日本企業而言,多數員工進入公司10年後大致已近35歲,此時多半已完全了解公司整體業務。
他指出,之後若沒有任何知識上的成長,那麼公司將賦予重任的50歲之前,大概只是從事例行工作。越是大型的企業,三十多歲的職員越容易成為一種所謂“等待的30歲世代”。從31到41歲的階段,多數人都在從事沒有變化予挑戰的例行工作,個人能力與知識相對不會有進步,這無異浪費了人生原本最具創造力與顛覆力的黃金時段。
大前研一認為,從學生時代一直接受單方面的僵化教育所產生的“資訊吸收型”頭腦,今後一定得想辦法轉變為“資訊發射型”頭腦。這個頭腦必須對周遭不斷提出質疑,而質疑的先決條件,就是必須對各種事務保持興趣、強烈的好奇心與追根究底的毅力和態度。
他在書上強調今後將是“知識爆炸、經驗快速貶值”的時代。因為今天的知識將成為明天的常識,兩者之間的分界線正在加速崩解、移動。
在瞬息萬變的時代里,決勝20%代表著時時保持惟恐落後的危機意識。如此,才能成為特定領域的頂尖人物。
怡軒
摘自星州日報 明日副刊
2003年6月17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