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別輸在起跑點”的說法也有十幾二十年了吧?我好奇的是:那些曾經贏在起跑點的小孩,現在是否依然出類拔萃、成就不凡?
在我上中小學的時候,去補習的同學不多,我也沒補習過。這幾年回去,認識的小孩多數都得上補習班了,沒補習的反而變得少見。看到侄兒侄女的書本,不只是課本和作業簿的數量超多,課本難度也越來越高,讓我有種小學在讀中學課本的錯覺。什麽時候馬來西亞的華小教育變成這個樣子了?有的人說是讓小孩在上中學以前盡量提高各個程度,而且,大環境嘛,家長和小孩都束手無策,只能隨波逐流。看起來這局面笑到最後的就是書商和補習班,最慘的炮灰就是被推著走的小孩,犧牲了天真的童年不知是為誰圓夢?!
小孩從幼稚園起就開始追求什麽都要一百分,考九十幾分都不夠好,這是什麽心態?每年放榜後,都會有些因考試沒有全A而自殺的新聞出現,最近連小學生自殺也有耳聞了,這教育的目的是什麽?沒有全A是對不起誰?人生如此美好,為了沒有全A而把自己給毀了,這書都讀到哪去了?那些逼著孩子科科得拿一百分的家長,你自己以前也科科考一百分了嗎?如果有,你不明白這有多苦嗎?如果沒有,你又何必逼孩子去做你做不到的事?只要孩子不學壞,功課差一點又怎了?重點是讓他對自己負責,自己不努力,以後就別怨父母。
來了荷蘭,雖對這裡相對沒壓力的教育制度不十分推崇,但卻十分羨慕這裡的小孩都有快樂天真的童年。班上沒有排名,留級也沒什麽,課後沒有家庭作業,就認真地玩樂。上了中學後,課業才變得繁重。家長秉著行行出狀元、只要孩子以後有能力過自己的生活就好的心態,不管是上高職、職大或研究型大學,家長都會支持孩子自己的選擇。這裡沒什麽贏在起跑點的說法,沒有考第一名的壓力,同樣也人才濟濟。加上大家的心態好,職業不分貴賤,就算是唸高職出來、靠一門手藝吃飯,同樣也被尊重。巴特就一直提醒女兒,自己的前途自己打算,想不想唸大學都可以,以後能做什麽工作、能有多少收入就過多少錢的生活,千萬別羨慕妒忌別人比你好。
想想讀書的目的是什麽?人生的目的又是什麽?贏在起跑點不代表能走到終點,更別說贏在終點,不是嗎?